拍摄时间:7月13日
拍摄地点:青桐山村
拍摄内容:小山村发展特色产业
“书记,咱们村有多少人?”
听到记者这么问,市中区兴隆街道青桐山村党支部书记张家新笑着回答:“99,不是99户,是99口。”这个人口不过百的小山村,在济南市区海拔最高的山上,峰顶海拔754米。驱车上山,蜿蜒的盘山公路令人时不时有失重的刺激感;望向窗外,山峰、峡谷和朴素的民居、大朵的白云,构成一幅标准的山间美景图。
可以想象,在公路不通的年代,村民生活面临着怎样的艰难。如今,小山村因地制宜,做起了豆腐生意。浓浓的豆香,也为山村拉开了发展乡村旅游的新篇章。
要发展 就要有产业
“过去,我们村不光是姑娘要嫁人,小伙子也是‘嫁’出去。”
说起青桐山村从前的情况,张家新用这一句话就道出了其中的辛酸——村子人口少、海拔高,没有公路的年代极为闭塞,仅有的一些耕地也因无法灌溉长势不佳。采访当天,记者看到山脚下的新茬玉米已有一人多高,而青桐山村那一块块不过几米宽的零碎土地上,“迷你版”玉米秧在烈日下无精打采。这样的环境下,年轻人为了生计下山打工,老年人到山下挑水种菜或是磨豆腐,用扁担挑着竹筐徒步走村串巷售卖。
直到2015年左右盘山路修好,终于打开了乡村发展的第一步。“我带着村干部出去考察,2016年引进了一种蒸食的大枣品种,特别适合在山地上种植,近百亩的枣园给村集体带来了第一笔收入。”张家新说,账上有了点“存款”后,他一直在寻找合适的新项目。2021年11月,驻村第一书记王伟来到村里,用“外来人”的眼光发现了商机。
“我每天开车上山,观察到附近的9个村里只有2家卖豆腐的商店,而且销量非常好,2小时内就能卖完。”王伟打听到,这些豆腐都来自家庭作坊,多数无法进入超市或市场,只在附近村里售卖。又在村民口中得知,早在七八十年前,村里就流传着“清水煮豆腐,无糖自甘”的美誉,“我们村有眼山泉,用山泉水做的豆腐格外香嫩,很多老人都有做豆腐的手艺,于是我建议村里引进设备,规模化做豆腐!”
王伟的建议很快得到了村“两委”成员的一致认可,大家到商河、章丘等相关企业考察学习,还专程去了趟豆制品产业发达的安徽。2022年6月,全套豆腐生产设备运到了山上,村里以合作社模式注册了“青桐山泉水豆腐”品牌,浓浓的豆腐香从山巅飘散开来。
怕失败 咋能闯出路
提前浸泡好的黄豆装在大桶里,通过管道抽送到磨浆设备中,浓郁的豆浆丝滑流淌到煮浆环节,再经过传统点浆工艺,滑嫩的豆花逐渐成形。豆花装盘、经过两次压制,豆腐就制成了。车间里,升腾的热气放大了豆腐的香气,甚至能嗅到泉水的清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