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规模化生产,食品安全、口感品质都要达标,才能让市场接纳。刚开始,我们也栽了跟头。”张家新回忆起豆腐工坊刚开始运营时,日产量仅在100斤左右,王伟不遗余力发动身边资源找到了不少客户,有批发市场也有超市,大家都以为很快就能步入正轨,不承想没多久就被客户退了单,“供销商打来电话说,豆腐的质量不稳定,我们有40天没有接到订单。”
最难的时候,有的村干部打起了退堂鼓,张家新和王伟把大家集中在村委办公室做思想工作:“咱不能半途而废,豆腐产业刚起步就放弃,就算换了别的项目,照样做不起来!”于是,大家开始查找质量不稳定的原因,几乎跑遍了济南周边地区的豆腐合作社,泡在设备间里挨个试错。经过多次试验和多番咨询,终于发现问题出在豆子上,“原来做豆腐、豆浆等豆制品,需要的豆子品种也是不同的,我们的豆腐就得用本地黄豆做才好吃。”
揪出原因,豆腐工坊重新启动,订单量也越来越大,与百余家商户建立合作。现在,每天清晨四五位工人师傅就来到车间,每天能生产1000余公斤豆腐,全部送往批发市场和连锁超市。“现在天热不好保存,日产量还比较低,等到秋冬季节,每天能生产两三千公斤!”张家新说。
这几位工人都是青桐山村村民,在家门口找个工作,对他们来说曾经是天方夜谭。“我们在这儿工作,每个月能赚四五千块钱,跟到市里去打工收入差不多。”今年53岁的村民耿学冬对现在的状态特别满意,从前看厌了的群山,在他眼中似乎也描上了一层金边。
村虽小 也有好前景
“很快我们就要扩大生产规模,继续提升品质,优化冷库和排污技术,还要摸索着进行豆制品的深加工!”张家新和王伟都盘算着,毛豆腐、豆干、素鸡、豆皮等多样化的豆制品也能在线上销售,到时候这小小的豆腐产业,就真成了推动青桐山村振兴的王牌产业。
未来,青桐山村还想探索一条推动特色豆腐产业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的路子,把豆腐与研学等体验活动结合起来,让前来游玩的市民亲身体验做豆腐的乐趣,并把特色豆制品带回家。
乡村旅游,也伴着豆腐香有了起色。今年“五一”小长假期间,青桐山自然公园开门迎客。秀美的山上规划了登山路线,石板路、台阶、护栏等基础设施完善起来,每周末都能吸引二三百位“驴友”来探寻野趣。“二期工程很快就要开工了,公厕、餐饮、夜景亮化都会有,还会用闲置民居改造‘云端’民宿!”张家新看着眼前的青山,脑海中已有了将来热闹的景象,“我们已经在与第三方运营公司接洽,让专业团来运营!”
如今,枣园、豆腐、自然公园三大产业,让村民生活有了实实在在的改变。“平时常住村里的三四十人都是老年人,我们开办了幸福院,给老人提供食堂、浴室、休息室,解决空巢、独居、孤寡、困难老年人的吃饭问题和基本养老问题。”王伟说。
静谧山间,蝉鸣阵阵,树林里的核桃、杏子落了一地。大家都盼着,往后回村的年轻人会越来越多,“我们一定会努力,让孩子们回来也有好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