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见》创新教育衔接路径,聚焦立德树人和核心素养,首创“体系化场景化”指导要点。坚持以学生为本,从一个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的历程出发,聚焦身心、生活、学习和社会四个维度,从升学准备与入学适应两个方面,提出发展目标,列举具体表现,给出“生活化”教育建议。
“不脱离生活实际,不浮于理论空谈,不以强制为手段,返归生活常态,提供教育衔接的‘参考’范本,预先告知可能出现的问题并提供相似问题的解决方案,推进一校一策探索多样化、生成性的教育衔接模式。”济南市纬二路小学校长烟文英表示。
一区一策一校一案
高低学段“双向奔赴”
翻阅《意见》,发现,每一个学段引桥都有明确的标识和导引,并为不同学段的教育衔接设立目标和要求。而这也是《意见》的核心价值所在,也是“泉引桥”工程的工作原理。
据介绍,“泉引桥”教育衔接工程,对同一个发展目标,都从高低学段的学校(幼儿园)两个主体,分别设置操作建议,通过高学段主动牵头、低学段积极配合、高低学段“双向奔赴”,在学校管理、课程设置、教学组织、教育引导、学生适应等方面实施衔接,带动社会、学校、教师、家庭、学生等多主体同步达成教育衔接共识,增强对学生发展成长目标的理解,着力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倾向,切实改变过度重视知识准备、超标教学、超前学习状况,促进各学段、家校社良性沟通,实现多主体合作。
《意见》还首创特色化全学段协同育人机制,旨在构建起运行灵活、覆盖城乡、多元参与、双向奔赴为特征的全学段教育衔接机制,切实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区域层面,侧重抓实全层级系统推进机制,一区一策、一校一案制定衔接方案,指导各中小学校以毕业年级为主做好升学准备,科学做好教育衔接。学校层面做细分阶段教育衔接机制,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用好假期托管或延时服务,合理设置入学准备期和入学适应期,通过上下学段学校联合开发引桥课程、编制入学指导手册、新生入学指南,联合开展校长论坛、教师论坛、家长论坛、优秀教师跨学段访校、优秀学长引领介绍、学生互访、新生适应性训练、开学第一课等方式全面开展教育衔接。
教研层面则侧重用活全链条联合教研机制,构建市、区(县)、校一体化联合教研机制,建立跨学校、跨学段、跨学科教研共同体,以问题为导向,以项目为驱动,重点开展学段一体化、学科一体化、课内课外一体化教育衔接研究,促进实践与教研有效协同。家校协同层面则是用好跨学段家校共育机制,指导家长了解各学段教育衔接的特点和教育建议,密切家校联系,打造监护联盟。
培育100所引领校(园)
打造全学段衔接“济南品牌”
《意见》出台后,全市教育系统将加强行政、教科研、中小学(幼儿园)统筹联动,突出教研引领,加强专题研训,建立市、区(县)、校三级联合推进机制,组织不同学段教育衔接场景展示,向社会宣传全学段衔接的科学理念,形成“泉合力”,为全学段育衔接教蓄势赋能。
各中小学(幼儿园)则将充分发挥教育衔接的主体作用,找准衔接点,以毕业年级为主做好入学准备教育,打好时间提前量;以起始年级为主做好入学适应教育,合理设置入学适应期,紧密结合国家《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注重学段衔接和科目分工,加强衔接教育一体化设计,把握学段课程的深度、广度变化,合理安排不同学段衔接内容,体现教育的连续性和进阶性。
市教育局还将建立动态监管机制,将教育衔接与落实“双减”有效结合,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明确家校社协同责任。教育行政部门层面,整合各方资源,加强规范管理,做好宣传引导,提供教育建议;学校层面,结合原有基础,用好现有资源,与集团化办学相配套,与学区制办学相对接,与上下学段学校建立紧密发展共同体,联合开发集团化、特色化、校本化衔接课程;家庭层面,坚持家长尽责,密切家校联系,形成良好亲子沟通模式,真正做到家校同心,护航发展。